在互聯網轉型、互聯網化與“互聯網+”交織之下,傳統企業面臨著挑戰。原有商業模式遭到來自創新者的沖擊,但由于互聯網思維還不夠,企業內部價值鏈的改革又有點毫無頭緒。這該如何是好?
“互聯網+”洶涌而來企業價值鏈如何重構
最近,超級大佬也患上焦慮癥:海爾的張瑞敏說“自殺重生、他殺淘汰”,萬科董事局主席王石擔憂“下一個倒臺的就是萬科”,騰訊的馬化騰“越來越看不懂年輕人的喜好”……
由此可見,互聯網的沖擊,是根本性的、觀念性的以及系統性的,就算是大企業也在受到受到沖擊,就算是成功睿智的大佬們也會陷入迷惘。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必須要用信息化的手段和互聯網思維再造企業。但是,加什么、怎么加、誰來加,則充滿了不確定性,何況,既然是商業模式,就必然要落到長遠盈利上面,不可隨意胡加一通。
毫無疑問,“互聯網+”是雙向的,互聯網企業也必須想辦法加上別的東西,而不僅僅是單向的傳統企業加上互聯網。
馬云和王健林前不久關于O2O之辯就體現了企業家們對互聯網怎么和傳統企業結合的認識上的不同。在王健林公布了萬達和騰訊、百度的合作概貌后,問馬云要不要加入時,馬云的回答極為直接而又富有戲謔感:“梁山108將,合在一起的核心是替天行道,他們共同的價值觀是江湖義氣,兄弟為大,他們的愿景,遺憾的是,沒有建立一個真正的愿景。”在馬云看來,王健林、馬化騰和李彥宏的這個組織的問題在于這三家是在湊攏班子。
事實上也是如此,不能為了“互聯網+”而“互聯網+”,不能為了重構產業鏈而重構產業鏈。最根本的還是落在對企業自身的審視上:企業的強項是什么,該強項能否被應用到互聯網并創造價值。
互聯網的不斷進化逐漸讓信息不對稱消失,也逐漸讓產銷合一成為現實,更逐漸讓邊際成本趨近于零。因此,只有堅持以用戶為中心才能競爭用戶的認知資源;只有堅持科學理性的定位,才能保證用戶體驗的合理邊界與可持續性。無論是傳統企業的互聯網轉型,還是互聯網企業的傳統補缺,都需要認清“互聯網+”的本質。“只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但要不掉下來摔死,還要有翅膀,還要離地面近一點??萍冀绲念A言家凱文·凱利說過,“即將消滅你的那個人,迄今還沒有出現在你的敵人名單上”。泰山始崩,要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才是真英雄——不可不動,也同樣須謹記不可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