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國務院召開了四次常務會議,其中有兩次涉及創業創新。1月1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總規模400億元人民幣的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重點支持處于“蹣跚”起步階段的創新型企業。1月2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則確定,支持發展“眾創空間”的政策措施,為創業創新項目搭建新平臺。
此外,1月26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對《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會上,李克強舉凡談及改革,都不離“創新創業”。27日上午,李克強主持召開教科文衛體界人士和基層群眾代表座談會,再次談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還專門邀請了年輕創業者參加座談會,分享創新創業項目經驗。
國家大力鼓勵關心創業創新事出有因。因此多次出臺創新創業項目政策鼓勵創新創業項目。自中國進入“新常態”的事實被確認之后,創業創新教育的重要地位便不可置疑地凸現出來。在制造業普遍陷入產能過剩,除基礎設施之外的投資拉動便有勁兒使不上了,中國產能即GDP的繼續增長迫切需要新企業成規模地誕生作為動力源。而且,雖然從2012年起,中國勞動力總量開始下降,但勞動力總量仍然相當富裕,因此,GDP增速的減緩特別是企業連續倒閉,勢必導致工作崗位減少,進而帶來社會就業困難,創業不但代表個體“自我聘用”,還能創造崗位,帶動更多人就業。何況,主要產業遭遇減速并不等于整體上中國經濟都缺乏生長空間,在重化工等重資產行業處于轉型的過渡階段之際,輕資產的創新型小微企業有可能后來居上,并由此帶來原先增長模式及與其伴隨的以外貿主導的勞動力密集型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的優化。至于創業與創新“聯姻”更是反映了中國發展模式轉型的內在特征:30多年來,中國通過“以市場換技術”等方式,“學習學習再學習”,現在到了想學也學不到,發達國家不愿意再為獲得中國市場而支付培養未來競爭者的成本,“創新創新再創新”已然成為中國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唯一途徑。
國家大力推動,中央落實簡政放權,給了市場主體明確信號。近年來,全國創業的勢頭初步形成,大學生無論校園創業、畢業后創業,還是工作幾年后創業,都漸成風氣。相應地,地方政府鼓勵創新創業項目的政策紛紛落地,與之形成良性互動,中國新一輪經濟發展動力澎湃。